新闻发布20年,随州大变样随州日报

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www.bdfyy999.com/

随州召开地级市成立20年

新闻发布会

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20年来,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活力迸发、潜力巨大、生态宜居的新随州呈现眼前。

6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通报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享发展故事,展望随州美好明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义主持。

随州市统计局局长曲明超:

二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随州人民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取得令人瞩目成绩,全市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面小康步履坚实,掀开了随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GDP蛋糕更大了。

地级随州市成立之初,经济总量(GDP)只有.63亿元,刚刚迈入“百亿元俱乐部”,到年达到.75亿元,正式跨入“千亿元俱乐部”。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亿元,相当于年的10.6倍。蛋糕做大了,分到每个市民的蛋糕分量自然更多了。我市人均GDP为元,属于低收入水平;到年人均GDP达到元,是年的11.9倍,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经济总量的攀升带动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1亿元,是年的9.8倍,年均增长12.8%。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更优了。

随州是农业大市,建市之前经济处于“农业主导阶段”,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格局。建市以后,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支撑阶段”。到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9.1%,达到历史最高点。从年开始,第三产业开始引领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经济发展步入“服务业拉动阶段”。年,服务业占比39.8%,达到建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产业降、二产业稳、三产业升”的产业结构格局持续巩固,客观反映了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增长动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性变化。

生产能力更强了。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年粮食产量.47万吨,年均增长0.6%;油料产量9.92万吨,年均增长3.6%;肉类总产量19.87万吨,年均增长2.4%;食用菌产量9.13万吨,年均增长13.5%。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年改装汽车产量13.95万辆,是年的26.3倍;布产量2.79亿米,是年的7倍;大米产量.39万吨,是年的5倍;服装产量万件,是年的8.5倍;风机产量台,是年的5.6倍。全市发电量32.86亿千瓦时,是年的倍。

城乡颜值更高了。

年,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3平方公里,是年的4.2倍。随州中心城区打造了“一轴一环三片”、全市域构建了“一湖两河三山八库”的绿色生态格局。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使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3.0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年,全市共有7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在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随州荣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交通出行更快了。

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元,是年的25.6倍。“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年,全市累计建成通村水泥(柏油)公路公里,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9万公里,是年的3倍。“低速路”变成了“高速路”。4条铁路、4条高速、6条国道在随州境内纵横交错,东距上海、西至成都、南达广州、北到北京都在公里半径之内。年11月,汉十高铁正式通车,标志着随州进入了“高铁时代”,“下汉口”只需要48分钟。

市民腰包更鼓了。

年,我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76万元,是年的10.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实现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是年的6.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是年的7.7倍。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亿元,是年的近20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元,是年的18.5倍。

生活品质更高了。

“筒子楼”变成了“单元房”,“小户型”换成了“大户型”。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年,全市居住用地面积43.9平方公里,是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1平方米,是年的2.4倍。“两个轮子”变成了“四个轮子”。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不到1辆;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9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3台。“固定电话”变成了“移动电话”。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到年移动电话户数.2万户,几乎人平1部手机。从满足“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元,比年翻了两番;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比年增长了6.8倍。年随州旅游总人数达到.04万人,旅游业总收入.9亿元,全市拥有4A级景区6家。

社会保障更好了。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截至年底,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5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万人,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85.5%。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8万人,参保率为92.2%。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个,是年的4.5倍;卫生技术人员人,是年的1.5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是年的2.6倍。

20年的发展旧貌换新颜。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鲜明的产业特色、便捷的区位优势、奋进的随州人民,这就是如今的新随州。站在新的起点,只要我们坚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建设“品质随州”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产兴城、以文塑城、以绿靓城,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就一定能实现以特取胜的产业新城、独具魅力的文旅名城、美丽宜居的生态绿城的美好构想,随州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随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朱天香:

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我们拼搏奋进,砥砺前行,着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无畏艰难险阻,务实创新开拓,聚精会神搞建设,铆足干劲谋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连年翻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面小康加快迈进。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越。

年地级随州市刚刚成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区生产总值刚过百亿元。经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到年实现了翻两番,总量达到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再次取得突破性发展,GDP连续跨越亿元、亿元和亿元大关,达到.23亿元。近年来,随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冲破了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障碍,抢抓“一芯两带三区”、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实施的有利机遇,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凝心聚力建设品质随州,推动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更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由改革开放前的农业为重转变为“三极支撑”、“多点突破”的产业格局,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三极支撑”,以新能源、风机制造、晶体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多点突破”的特色产业。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食用菌、优质粮油、木本油料、茶叶、畜禽等产业不断壮大。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84亿元,是年的4.9倍。工业主导地位增强,汽车机械、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量齐质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地铁装备、香菇产业、编钟文化产业等“四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9亿元,是年的14倍。全市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域旅游快速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电商、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8%。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全市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352户。泰晶电子主板A股上市,全市累计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四板挂牌企业家。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推动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聚焦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抓好重大项目的谋划、招引、落地等工作,全面推行“一旬一通报、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观摩、半年一考核,年底结硬仗”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着力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每月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年共集中开工0万元以上项目个、总投资.8亿元;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9亿元。20年来,累计争取国家及省无偿资金补助、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余亿元,用于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与推进,为项目注入新鲜血液。随着城市规划展览馆、随州博物馆、滨湖体育馆、汉十高铁随州南站、随州文化公园、中医院文帝院区等重点民生项目的落成,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大润发、传媒大厦、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的相继完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华能风电、齐星光电、泰华科技、中国恒天、随州火电厂等一批产业项目投产或实施,增添发展动能。以投资结构优化引领经济结构优化,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22.09亿元,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仅为10.34亿元;年达到.9亿元,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达到.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极大改善。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建设成果实现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元增加到年的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加到元。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大大提高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旅游、住房、小轿车、电脑等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年的拼博奋进,为随州带来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艰辛的努力换来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今日的随州,以一套青铜乐器敲响“中国编钟之乡”,成为响彻中外、震惊世界的文化经典;以一朵香菇种出“中国香菇之乡”,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随州味道”重点产业集群;以一台改装车托起“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驶入专用汽车千亿元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以应急、香菇、编钟文化、地铁装备,建设四大产业基地,撬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上下游亿产业发展;一座座巨型风机、一片片光伏电板,追风逐日,提供全省新能源发电第一大市的内生动力。

面对新征程,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强大的勇气、更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把随州建设得更美,让随州人民更幸福!

随州市经信局局长徐光喜:

随州工业走过一段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内向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品质随州建设的征程中唱主角、挑大梁,勇挑重担,展现新姿。概括起来讲,20年发展,随州工业发展实现了五大巨变。

坚持外引内扩,工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截至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家,是年的2.2倍,比年增加家,其中产值过50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14家,过1亿元企业家。我们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培育壮大,中国重汽、东风集团、新兴际华等一批央企国企相继落户随州;华鑫冶金、湖北正大等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完成嫁接重组。齐星集团、程力集团、犇星新材料、金龙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成长为年产值过10亿元龙头企业。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增长18倍,规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4倍。民营经济快速壮大,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混合所有制经济活力逆发。

坚持特色领航,专汽产业展现新优势

经过二十年的裂变,随州形成专汽及零部件、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其中尤以专汽产业发展成为全国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资源最富集、区域集中度最高的产业集群。目前,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家,已形成年产专用车20万辆、新能源汽车2万辆、底盘10万辆、车身10万台、车轮万套、铸造件万吨的生产能力,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0万之重,正所谓“一个产业半座城”。年,专汽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多亿元,是年的26.3倍。近年来,随州先后获得“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首批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全国专用汽车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金字招牌。

坚持择优扶强,龙头企业创造新辉煌

我市34家骨干企业被授予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1家企业被授予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强。尤其是齐星集团在徐德的带领下,从年建厂的自行车厂不断转型发展,成为目前一家拥有17家全资子公司,资产总额达50多亿元,管理水平、装备水平引领随州制造业。20年来,公司年销售收入增长50倍。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大家齐心协力,年销售80亿元目标不变。年,喻信东怀揣一颗振兴民族晶体产业的梦想,返乡设立泰晶电子公司,经过11年奋斗,年9月公司在上海交易所A股上市,成为随州市首家在A股主板上市企业。程力集团于年建厂,初始投资万元,经过十多年发展,成为一家年产值过60亿元的集团公司。品源现代成为香菇行业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今年出口额有望突破1亿美元。

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引领新时代

一是生产设备实现智能化。不断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着力于装备产品智能化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拳头产品智能化运用以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工作,50多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齐星公司投资的家庭化重卡及车间智能化改造项目,年产能达10万台,成为全市智能制造的引领者。毅兴智能装备公司的基于云平台数控装备系统,生产过程可与用户通过云平台信息共享,个性化定制实时修改,产品交付后可实现在线监测和诊断。香菇自动分拣设备的大量运用,香菇加工效率大大提升。

二是企业发展融合化。“两化”融合步代加快,“万企上云”工程启动,“神农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程力专汽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三是营销模式网络化。品源现代率先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线上线下销售同时发力。今年以来,齐星车身、大洋塑胶、江威智能、神百专汽等一批企业尝试了快手、抖音、直播、网红带货助力销售,目前取得可观销售业绩。

四是产业发展绿色化。在工业发展中植入绿色发展理念,专汽资质企业均建设环保喷漆房;冶金、化工等行业引入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对大气污染有效降低;金龙新材料、金环实业等企业加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现吃干榨尽。

坚持创新驱动,技术研发打开新局面

一是研发平台不断健全。相继组建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湖北香菇研究院、武汉大学随州工业研究院、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全市建立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博士后创新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

二是研发成果不断累积。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大批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专汽产品的转型升级,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显著提升,随州专用车一改往日大路货、低端形象,一辆车价值过50万、万、甚至万元,高端专用车投放市场,饱受客户信赖。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家,占规模企业总数的15.5%。其中,齐星车身、江南专汽、三峰透平、泰晶科技等各行业领军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3%以上,产品科技含量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随州市住建局局长熊忠海:

建市2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随州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建设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走过一段辉煌耀眼的城市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建设品质随州的总目标,着力在优化城市功能、补齐城市短板、修复城市生态上下功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随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高起点规划,城市布局不断优化。

20年来,随州始终秉承“不求其大、但求其美,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和定位,下足绣花功夫,推动了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年,一位从广东的客商来随考察投资项目,当从何店下高速经迎宾大道过府河大桥时,该客商看到一湖两岸高楼鳞次栉比,两岸绿意葱茏、风景宜人,他对我们的接待人员说:“这哪里是随州啊,这简直美过欧洲都市”。这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也充分说明随州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城市定位不断科学。

地级随州市成立后,随州历经三次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由建市初定位的“鄂中北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而演变发展定位为如今的“建设服务鄂北、联动武汉、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和文化旅游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了向襄十随城市群节点城市的蝶变。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时的19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80.3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20万的中小城市扩大到8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城市空间由原来老城单核发展转变为“一主一副、双轴多组团”的发展格局。

城市发展不断进步。

实施中心城市“建设城东、拓展城南、保护城西、调整城北、提升老城区”发展战略,形成了五区互通、功能互补、协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建设品质随州的总目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

精细化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20年来,随州城市建设投资规模从亿元增至百亿元,城市路网框架逐步拉开,功能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得到全面增强。

原随州市建委退休干部、今年81岁的王大刚最有感触:“90年代初期,随州城市建设资金最风光的时候也不足千万元,投资捉襟见肘,很难大规模搞建设。现在,城市建设每年投资上百亿元,今非昔比啊!”

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

对外交通依托三条高速、汉十高铁,形成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2小时市域交通圈。内部交通围绕快速出城打造城市路网,城市主道路从年的两横两纵发展到现在的八横八纵,桥梁从3座发展到10座,城市道路总长公里,比20年前增长了6.5倍。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万达广场、大润发广场等城市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城市商业总面积达多万平方米,比20年前增加了10倍以上;天然气管网进区入户,建成燃气管网公里,储气能力达59.2万立方米;城市供水建设了封江、先觉庙两座自来水厂,建成供水管网公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断增强,实施东、西护城河等城市排洪设施改造,建成排水管网公里。

两大产业进一步发展。

全市建筑业发展与时俱进,有资质建筑业企业达到家,其中一级建筑资质企业6家,实现了零的突破。年建筑业产值实现亿元,相比20年前增长了14倍。全市房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碧桂园、恒大、卓尔、绿地、绿城等一大批知名房企落户随州,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华丽转变,年全市在建楼盘41个,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万平方米,是20年前的15倍。

精准性施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20年来,随州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强弱项、优环境、惠民生的重大城市建设项目,打造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随州。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今,在随州城区,每当华灯初上的夜晚或晨曦初起的清晨,神农公园、文化公园、滨湖体育公园等地游人如织,到处可见小朋友的嬉戏打闹、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中年大妈的秀美舞姿以及老年人的运动健身的身影,呈现出一派繁荣美好、幸福宜居的和谐景象。

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

通过20年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以及新区开发建设,我市先后建设公租房1万多套、经济适用住房多套,3万多户城市“夹心层”乔迁新居;近3万户城市棚户区和2多户垦区棚户区得到逐步改造,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惠及10余万群众。

启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个老旧小区纳入了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库,将分三年陆续完成改造;70个“红色物业”示范小区创建全力推进,“红色物业”正在成为城市党建新品牌。

城市环境进一步宜居。

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生态宜居,先后建成了神农公园、文化公园、回龙寺公园、滨湖体育公园等,城市公园广场由1个增加到现在的17个,城市绿地面积增加至多万平方米,园林式小区增至多个,城市绿地率达到34.46%,绿化覆盖率达到39.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81平方米,“一湖两岸”生态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轴一环三片”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城市生态进一步改善。

投资10亿余元,成功治理建成区内14条黑臭水体,总长度15.42千米。新建市污水处理厂、城南污水处理厂两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4%。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达到.13万㎡,位居全省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进入新时代,随州住建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品质随州,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的总目标,抢抓新型城镇化和襄十随城市群发展的新机遇,着力在补短板、强功能、优环境、惠民生上下功夫,努力把随州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和靓丽,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随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储云:

2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随州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县县通达

20年前,我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零。今天,我市高速通车里程达到公里,跃居全省前列,实现县县通高速。

年,我市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孝襄段)开工建设,年建成通车,结束了随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从随州出发沿汉十高速到武汉,用时不到一个半小时,比走国道节省2个多小时。年,随州迎来了第一条以“随”开头的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开工建设,直接连通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年,麻竹高速开工建设,其中大随段仅用两年时间建成通车,创造了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新的纪录。年麻竹高速随州西段正式通车,让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当前,麻竹高速连通京珠,互通汉十、随岳,构建了我市“二横一纵”的高速大通道,作为“一环”“一枝”的武汉城市圈环线和随信高速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高速公路县县通达,从随州城区到各个口子镇,开车时间均在1个小时之内,随州与武汉、襄阳、信阳、荆门等地2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前往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地也更加便捷。

二、干线公路相连成网,四通八达

20年前,随州境内仅有2条国道穿境而过,全境公路通车里程不足公里,且道路通行状况差,以土路、砂石路和渣油路为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出行的真实写照。今天,全市沥青、水泥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0公里,拥有6条国道、13条省道、公里县道、公里乡道、公里村道,路路互联成网,构筑了我市纵横交错、便捷互通的公路支线和毛细血管。

地级随州市成立不久,湖北省公路路网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随州召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州交通发展开启“暴走”模式,公路网络不断提档升级。仅国道随州城区段就先后两次外迁,先由舜井大道外迁至现交通大道,再由交通大道外迁至东外环。而且每一次国道外迁都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舜井大道如今是随州主城区的核心区域,交通大道已成为我市的专汽产业走廊,东外环的建成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后,一批产业园区正逐渐向公路两侧聚集,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

三、农村公路纵横交错,通组到户

20年前,我市境内硬化的农村道路屈指可数,许多村、组之间都是泥巴路,有的村、组甚至不通路,出行基本靠走、物资进不来、产品出不去。今天,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公里,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实现了通组、通湾,正积极朝着到户的目标推进。

为了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20年来,随州交通抢抓“村村通”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乘着“村村通”公路建设机遇,建成农村公路公里,年初,提前实现%行政村通水泥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年提出的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指示精神,全市加速推进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通达能力和通行水平明显改善。

随县万福店农场,是随州市首个成功创建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以前的万福店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睛通雨阻,出行困难。现在的万福店公里环场沥青路“一线串珠”连通13个居民湾,真正实现“出门沥青路,抬脚上客车”,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蓬勃发展,打造了农民致富增收新样板。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农村公路不断提档升级,助推建设了随县环潭镇柏树湾村、广水武胜关桃源村、曾都洛阳镇胡家河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精品村,最大限度发挥了农村交通助力乡村振兴的先导和带动作用。

四、人更便于行,货更畅其流

20年前,我市仅有客运线路条,其中省级线路8条;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台;货运车辆台。今天,全市已开通客运班线条,其中省际班线29条,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拥有公交线路28条,公交车辆台;货车发展至台。

为了让群众能够出家门、上车门、到城门、进舱门,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坚持从路站运渡整体推进入手,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体系。客运站由5个增加至32个,新建农村港湾式候车亭55个、物流园3个,形成服务市区各片区和所辖县市,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客运场站体系。公交智能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乘车支付方式更加多元,现金、刷卡、手机扫码支付自由选择,新建设的电子公交站牌、掌上公交”出行查询APP智能报站,市民出行更加舒适、方便、快捷。年我市被评为全省公交示范创建(一类)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畅通城市出口、通达大中城市、串联重点景区、服务新区发展、支撑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四好农村路”、站场园区、“三年消危”为重点,着力构建成网成环、内外畅通、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服务品质随州和“三城四基地”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立足畅通城市出口,规划建设随州至信阳高速公路、随州经荆门至宜昌高速公路,打通高速公路“大通道”,加快搭建我市“二横二纵”高速路网。

二是立足通达大中城市,重点推进G、G、G、S、S等国省干线的提档升级,实现通达武汉、襄阳、荆门、信阳、南阳等周边大中城市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全覆盖。

三是立足串联重点景区,打通大洪山、银杏谷、中华山等景区内外循环高品质道路,实现境内主要旅游景区互联互通。

四是立足服务新区发展,大力提档升级城南新区进出通道,实现城南新区进出通道三级以上技术标准的公路全覆盖。

五是立足支撑实体经济,规划产业道路建设,加强连接重点城镇、产业基地的国省道建设,解决产业园区最后一公里通达难题。

六是立足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示范线、示范乡镇创建,打通农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随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建鄂: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随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农村常住人口.13万人,占全市总常住人口的47.9%。地级随州市成立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放在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今天给大家讲三个故事,分别是一朵菇、一袋面、一个村的故事。

一朵菇,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餐桌”

从零星栽培、提篮小卖,到基地生产、精深加工、出口创汇,随州香菇一步步成长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随州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香菇之乡”。湖北品源现代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罗学品参与并见证了我市香菇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餐桌”这一历程。

年,罗学品从开始用自行车、摩托车贩卖香菇,从每天收购几百上千元到后来的几万元,再到把随州的香菇直接贩运到广州交易,生意越做越大。年,罗学品创办了湖北品源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把香菇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年,他又创建品源(随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香菇产品深加工之路,通过研发团队多年的研究,香菇酱产品研发成功。年该公司香菇酱出口创汇0多万美元,今年计划出口创汇1.2亿美元。

经过20年的发展,随州香菇产业已成长为随州重要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之一,常年栽培量2亿袋以上,干菇产量6万吨,占全省产量50%以上,产业链年产值多亿元,从业人口超过30万,外贸出口最高峰近7亿美元,多年保持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

一袋面,从“破土发芽”到“枝繁叶茂”

地级随州市成立以来,我市坚持以市场化的眼光发展农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长足发展。

湖北金银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修军亲身经历了20年来随州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历程。20年前,蒋修军和他的股东们靠着东拼西凑来的近万元,开始了面粉加工的创业之路。1年,金银丰公司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植入农机和技术服务,带领农民种植优质小麦,打造优质粮源基地。6年开始生产挂面,告别单一的面粉生产,到年,该公司挂面与面粉产销已各占半壁江山,成为全国最大的碱面加工企业。年,年产30万吨的挂面生产线正式投产,香菇面、热干面等系列产品相继开发成功。目前,公司从一个资金不到万元、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为占地面积亩、资产达3.8亿元、年销售收入过16亿元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湖北金银丰食品有限公司从“破土发芽”到“枝繁叶茂”是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亿元,是年的30倍,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从5个发展到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34家。天星粮油被评为中国食用油加工企业50强,金银丰食品、天星粮油、裕国菇业分别位列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第位、第位、第位。

一个村,从“扮靓颜值”到“塑造气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年来,吉祥寺村、群金村、永兴村、桃源村、观音村、小岭冲村、梅子沟村、凤凰山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个个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妆点着随州新农村建设的斑斓图景,承载着农民群众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面镜子。这里交通区位并不明显,资源禀赋称不上优越。当地坚持以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打造重点;突出特色,彰显亮点”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凤凰涅槃”,先后被授予“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宜居村庄”“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该村从村容村貌抓起,通过整体包装、拆旧建新、就地改造、迁湾腾地等多种方式,将原来的29个自然湾合并成11个居民点,新建了3个新村,包装改造了8个老自然湾,迁湾腾地亩,既节约了土地,又赢得了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居小区建筑群。

不仅要农村美,还要农民富。不仅要外在美,还要“里子美”。凤凰山村努力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形成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光伏发电、花木培植、全域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不断探索,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近年来,全市以“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和“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美丽乡村基础,助推品质随州建设。截至目前,共改建农村户厕12.59万座、农村公厕座,提前完成了三年攻坚期目标任务。同时,地级随州市成立以来,我市在基层乡村治理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探索出“两票制”、“两会制”、“逢四说事”等制度,先后得到了中央、省等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砥砺奋进二十年,不忘初心再出发。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当好脱贫攻坚践行者,当好产业发展排头兵,当好农村改革先锋队,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为谱写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推品质随州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审:许享红

记者:许静、陈云、黄芳芳

编辑:伍雅兮

来源:随州日报

日报君特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4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