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砚录食用油排行榜
清代王士雄撰《归砚录》,集行医见闻、杂感、学医心得及诊疗经验,并选收各家医案和民间单方、验方。
《周礼》:“滑以养窍。”注:“滑物通利往来似窍。”食用油是养生的重要元素。《归砚录》卷一对各种食用油做了对比排名,可供参考:
“肴馔所需,各有所宜耳。至论其性,则榄仁油、猪油最良,茶油、麻油、豆油次之,芸苔油为下,其余等诸自郐。”自郐,比喻水平越来越低下,以至于不屑评论。
橄榄油
味甘,性平,橄榄油具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
美国食物及药物管理局承认的优良食品之一。橄榄油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另外,橄榄油含不饱和脂肪,有益心脏及有助降低胆固醇。
初榨橄榄油,可以凉拌、蒸、煮、炖,不能用于煎、炸、烤等高温菜品。
精炼橄榄油经过精炼工艺,纯度更高,但营养品质下降,但可以用来高温烹调(如炒、煎、炸)。
猪油
《随息居饮食谱》:“俗呼板油,甘凉。润肺,泽槁濡枯,滋液生津,息风,化毒,杀虫,清热消肿,散痈通腑,除黄,滑胎,长发。以白厚而不腥臊者良。
腊月炼之,瓷器收藏,每油一斤,入糖霜一钱于内,经久不坏。暑月生猪脂,以糖霜腌之,亦可久藏,此物性之相制也。
外感诸病、大便滑泻者均忌。
胞衣不下、小便不通,并以猪脂一两,水一盏,煎数沸服。
小儿蛔病羸瘦,频服猪油。
中诸肝毒,猪油一盏,顿服。
痘疮,便秘四五日,肥猪脂一块,水煮熟,切如豆大与食,自然脏腑滋润,痂亦易落,无损于儿。
乳痈、发背诸肿毒,猪脂切片,冷水浸贴,热即易,以散尽为度。”
糖霜,在古代是指由甘蔗熬制的糖与冰糖,而不是今日在西式糕点上涂抹的那些糖制调味品。
茶油
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
《本草纲目》:“茶油性偏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
《南中纪闻》:“茶油树叶四季常青,每于八九月间开花,色白而香,昼舒夜敛,结实凡十余月,直至次年六月,方采掇榨油。足备周岁之气,以故色味清和不滑,此食品中最宜脾胃者也。愚按衢、严亦有用其渣者,可以浣衣去垢,故闺阁中以此油加香料蒸熟泽发,则发黑而不腻,盖诸油惟此最清也。”
麻油
是麻籽油。古人云:“把酒话桑麻”。麻结出的籽压榨出来就是麻油。现在大部分地区的麻油定义为炸或者浸过花椒的芝麻油,也有部分地区把麻油定义为芝麻油。芝麻油在明代《本草纲目》已有提及“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芝麻有填精、益髓、补血、补肾、养发及抗衰老的功效。近麻油煮陈米饭:将陈米淘净后浸泡2~3小时,滴入几滴麻油同煮,可使煮出的米饭味道与新米相差无几。
豆油
味辛、甘,性温。具有润肠通便,驱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肠虫梗阻,大便秘结,疥癣。
《本草易读》:“痘后生疮,烧豆为末,香油合敷。损伤肿痛烂,豆腐渣炒热熨之,良效。”
《饮食须知》:“多食困脾,发冷疾,滑骨髓。菜油功用相同。”
芸苔油
即油菜的种子榨取的油。具有解毒消肿,润肠之功效。用于风疮,痈肿,汤火灼伤,便秘。
购买时,建议选择天然、冷压、未精炼的非转基因植物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版)》推荐,居民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需要控制在25~30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