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一半的食用油竟然由它制成
文/实习生时睿容当你划拉着手机,挑选着外卖软件里琳琅满目的饭菜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它们如此可口呢?盐,味精,酱油,生抽……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大勺金灿灿的热油。没有了它,青椒肉丝将黯然失色,清炒白菜也会毫无芬芳。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食用油对于中国人来说仍是不可多得的稀罕物。直到一位科学家在农田里发现了一株特殊的花,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自此之后,中国有一半的食用油都是由他研究的杂交油菜制成。油菜的种类是“波里马”,而发现它的人叫傅廷栋。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专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而罕为人知的是,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居然就来自广东郁南,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这就是大佬竟在我身边吗?寻花十年,终得良方年,13岁的傅廷栋中学毕业。因为对生物感兴趣,喜欢养小动物的傅廷栋报考了农校。年,傅廷栋从喜泉农校毕业,分配到中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年,国务院发出《动员在职干部报考高等学校》的通知,傅廷栋积极响应号召,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这一读,就是九年。他读完本科,又考上了研究生,成为我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学的研究生。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油菜平均每公顷菜籽仅千克左右,还不到先进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面对严峻的现状,傅廷栋选择迎难而上。他在华中农业大学四五十亩的油菜地里找寻,与百万株油菜花凝视。功夫不负有心人。年3月20日,傅廷栋在学校的一处资源圃里,发现一株特别的油菜花花。正是这株不起眼的花,瞬间使中国在油菜研究领域的地位突飞猛进。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株”。因为它的发现,中国的油菜面积单产增加约3倍,总产增加约10倍。目前我国的油菜三系杂交种中,仍有50%以上是用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傅廷栋也由此获得了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国际油菜理事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持之以恒,永远坚守直到今天,84岁的傅廷栋仍然保持下田的习惯,观察不同油菜品种的生长情况。“60年来都是在油菜花地里边度过的,大概种过次油菜。我夫人有时候说我不爱她,我就爱油菜花。”获得的荣誉并没有使他止步,而是激励他继续努力前行。每到油菜花开的时候,他就带着学生们在田里工作,一天七八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等到暑假,他就会带着学生去更远的地方,例如青海,甘肃。傅廷栋努力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帮助农民。他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坦白:“油菜只是手段,帮助农民才是目的。”他的努力没有落空。甘肃和政县是傅廷栋帮扶的贫困县。他在此地推广双低杂交油菜22年,当地油菜种植面积从2.5万亩扩大到16万亩,亩产从公斤增至公斤。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傅廷栋关于“耐盐碱油菜”的文章。这是基于对现实的考量,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河北考察后提出盐碱地运用的回应。即使壮士暮年,也依旧不会停下他的征途。胸怀民众,心系家乡年7月23日,傅廷栋到广州省南方农村振兴促进中心交流指导工作,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座谈会。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会议双方就完善油菜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进行交流,并在引入优秀菜台种植,油菜花观光等问题上达成一致,认可优做油菜花这一美丽经济,将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广州乡村振兴中心还特聘傅廷栋院士、李海渤副教授作为中心的智库顾问,以此为乡村振兴的研究做进一步努力。与此同时,傅廷栋还在白云区增城区等地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对当下的农业发展做出指点。傅廷栋的办公室上有一首他自己写的小诗:“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沙洋,今又沙洋,大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春风尽,处处春光,无限风光,荆楚山河换新装。”这首诗中的油菜花也仿佛傅老本人。他扎根于广州的土壤,将自己最美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华中农业大学的试验田,换来了农民的欢笑与国家的前进。
上一篇文章: 舌尖冬奥,元升农业amp澳利欧Aoi 下一篇文章: 严重超标人均一年吃掉58斤油,食用油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