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低价长跑

距离第13个双十一还有3天。

百亿补贴、全网最低、限时特价、爆款秒杀······每逢双十一,这样的字眼就冲击着所有人的眼球。

低价是双十一的核心,也是零售行业的金科玉律,但便宜从哪来,似乎成了巨量买卖前看不到的那只蚂蚁。

低价只是一个结果,商家卖低价是吃了蜜糖,还是服了砒霜,得看低价的来处:成本驱动,不以平台和上游供应链的失血为代价,这样的低价是蜜糖;烧钱补贴,消费者薅到的羊毛最后又加到品牌商的头上,或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样的低价是砒霜。

隐秘的低价陷阱,困着平台、品牌、消费者。有没有一种低价能够让零售渠道的竞争回归本质:低价之上,还有最好的体验和最合适的商品。

这个看起来既要又要的命题,促成了京东内部的一次供应链革命,它可能也会在未来深刻地影响这家公司,乃至中国的零售行业。

01

潮水褪去:不打价格战之本

依靠3C产品起家的京东,带给不少消费者的是“高质高价”的印象,但第三方比价平台上的数据,可能有违消费者的这种“旧知”。

11月7日晚间,一家第三方调研机构报告中的热门商品价格排名显示,多家主流线上零售渠道中,手机品类个单品里京东价格占优的有48个;空调品类个单品中,京东占优的有53个;食用油里,京东占优的更是有68个;就连香水这类冷门产品,京东价格占优比例都排名第一,有40个。

“高定价”的固有印象其实从来就和京东对自身的定位不符。在年出版的一本自述里,刘强东回答了“京东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的回答映衬了零售渠道竞争的本质:“我们的商业价值就是品质保证,送货快,价格便宜”[1]。

在拓荒阶段,京东改变这种固有印象的方式很高调——打价格战。

第一次是在年,京东决定开辟图书板块,并挑起价格战以对抗当当网。第二次是在年,京东开拓家电品类,向苏宁发起挑战,时值3C业务饱和、图书和百货单价较低,京东需要找到下一个增长点。

京东家电销售额13年超国美,14年超苏宁易购

看似是价格战,其实是品类的扩张战,这背后是京东在供应链层面的系统性改造。

卖书前,京东只有几万个SKU,还能用人工拣货和补货;卖书后的京东SKU急剧膨胀,半年内就突破万。之后两年里,京东一边恶补技术,研发了一套智能补货系统,每次补货可比之前提升50%的效率[2];一边恶补仓储,拥有大仓的城市从7个增加到了40个[3]。

在家电领域的发力,又最终促成了京东“以储代运”的物流体系:在消费者下单前,就把货物送到预计将产生大量需求的市场附近,在仓库“待命”。货物从最近的前置仓库调往配送点,再由快递员配送给用户。

这些供应链的系统性改造其实回答了京东低价的来处:减少流通损耗。

商品供应链本质上是流通的生意,而实现商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的流通是需要耗费成本的,即“流通损耗”,某一环节的效率越低,这一环节的流通损耗相应越高。

在这两次价格战里,京东能给消费者让利的根源在于,它的流通损耗比对手更少。

京东开拓大家电品类之前,国美和苏宁加起来有将近家门店,线上卖货的京东仅这一环节就能省下巨额店租的损耗,降价空间自然更大。

京东在大家电品类的全面胜利,低价是表象,实质是高效率的流通方式对低效率的流通方式产生了冲击。

国内电商因模式不同,流通损耗的环节相应不同。生产环节完成后,品牌商通过平台把货卖给消费者,流通损耗由流量费和快递费构成;但京东最大的不同是自己进货卖货,商品经过京东的流通损耗其实就是进销价差,其中涉及更多看不见的供应链环节:市场-仓储-物流-支付-售后。

东吴证券曾将京东和天猫的上述流通损耗进行量化,从而比较出两种模式流通效率的高低及变化趋势,换句话说,就是谁更有卖低价的能力。

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者经过的“十节甘蔗”

-年,京东调低售价,牺牲毛利率换来了高速增长,在淘系的夹缝中撕开了一条裂缝,这一阶段京东的流通效率高于天猫,但经营是亏损的。-年,天猫的流通效率高于京东,并且差距逐渐变大。年后二者差距逐渐缩小直至超越,恰好在年,京东首次盈利[2]。

差距缩小的原因来自两方面:天猫货币化率开始相应提升,获客不易,流量斗贵;京东自身效率的优化,履约费用率、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在年后逐步下降。背后的核心差异在于,京东自营商品自建渠道看起来是更加重的模式,但也让京东得以参与更多实际价值环节,可以优化供应链成本的环节也越多。

这也是京东一直以来的一种基因:从图书到大家电,京东做出的思考更多在于,如何从后端绵延的供应链上不断摸索和优化,在无数细小的环节寻找技术突破的可能性,进而促进整个链条的运转效率。

刘强东回答何为京东价值的年,也是京东效率明显开始优化的年份,这家在中关村摆柜台起家的企业当年还做了两件事:成立X事业部和Y事业部,前者专注于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后者聚焦智能供应链。

流通效率的竞赛从50米的价格战短跑,向马拉松式的低价长跑升级。

02

体验升级:重新定义价格

年,京东首次公布了自己的战绩,亿。这件事情背后更多的含义在于,电商造节的混战告一段落,京东成为唯一一个敢和阿里双11叫板的IP。

京东早年的攻城略地,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通过互联网本身的β和京东自身的α,但线上对线下本身天然的优势显然更加举足轻重。而在年后,互联网的β消耗殆尽,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战逐渐走向刀口舐血短兵相接的章节,这促使京东开始思考自身的战略规划。

在京东的设想里,由于自己参与了供应链中更多的环节,这也意味着拥有用技术去提升效率的空间,进而实现某种良性的低价。或者换一个方式来说,让低价成为一种护城河,而非促销策略。

Costco在过去十年中几乎没有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它的秘诀是只卖个最基础的刚需SKU,并把这些商品的规模做到最大,接着用最便宜的价格、最低的成本提供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Costco甚至会根据消费者的数据做供给的优化与定制。

举例来说,为了保持低价的基本原则,Costco会专门让供应链或品牌为自己定制新的SKU,比如在5块钱毫升的基本款之上,定制一个10块钱0毫升的版本,以获得实质上的最低价。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做到最优化的供应链和最精细的成本管理,是Costco一以贯之的策略。

对京东来说,他们同样需要让低价成为护城河,而不只是单纯为了增长去牺牲供应链的工具。那么第一个问题是,京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低价?

年11月24日,京东Y事业部成立,它的工作是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供应链。它的第一项KPI是给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再装上一个智慧大脑,让它运转地更聪明、高效。两个月后,刘强东在年的开年大会上喊出京东的新战略:技术、技术、技术。

京东开年大会

在这之前,京东采销部员工一天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早上八点开始打电话谈货源、做订单,中午从供应商手中收货,晚上处理客户评论,一口气忙到十点[3]。

当时是京东成立的第12年,京东提出在下一个12年里,要成为一个交易+服务+技术的公司。Y事业部的研发负责人胡浩后来回忆说:“这是京东的重要转折点。”

回到对京东价值的定义:品质保证、送货快、价格便宜,前两点京东已经做到了,做到第三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低价的同时,还能兼顾品质与配送质量。

京东内部有一个专门的客户体验部门,他们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跟踪用户满意度的各项指标,价格是尤为关键的因子。Y事业部价格算法团队的一线员工李聚信回忆,消费者最深恶痛绝的不是价格比别的平台高,而是波动太大:“刚买完就降价,亏大了”。

年,京东零售全面落地了NPS(用户体验指数)考核机制,包括商品、价格、服务等多个用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