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行业研究粮食安全奠定种植腾飞,生
(报告出品方/作者:浙商证券,孟维肖)
1.种植链条:产需缺口支撑粮价上行,政策催化带动种业扩容
1.1.大豆产需缺口明显,政策和科技或有超预期助力
国内大豆产需缺口明显,大豆供给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我国大豆年产量不足万吨,但每年的消费量高达1亿吨,大豆产需缺口巨大,高度依赖进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
(1)近年来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均有所增长。①大豆种植面积自年起开始调减,年起逐年增加。年农村部重启大豆振兴计划,和种植面积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全国大豆播种面积.67万公顷,同比增长5.9%。②大豆单产受益于中国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年,国内大豆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国产大豆单产达到了1.5斤/公顷,同比年增长12.87%。③大豆产量在-年的平均值为万吨,其中年中国大豆产量仅为万吨,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豆产业发展,国内大豆才逐步恢复提高,年大豆产量达到万吨。
(2)产需缺口明显,大豆进口突破新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年消费量在1亿吨以上,主要分为食用和饲用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国产大豆主要用作食品、豆制品和大豆蛋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满足植物油和蛋白粕需求,其中20%加工成油脂,80%加工成豆粕。不足万吨的国产大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80%的大豆消费依赖进口。尤其是近两年养殖业持续快速恢复带动饲用豆粕需求大幅增长,导致进口大豆进口创新高,我国累计进口大豆万吨,首次超过1亿吨,进口占比达到83.4%。年1-11月大豆进口量.3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在万吨左右。
国际大豆价格维持高位调整。从国际市场来看,去年全球大豆价格同比上涨20%-30%,主要系主要大豆产区的产量都受到影响:美国大豆产区遭遇不利天气,大豆产量及库存期下调;南美大豆产区天气仍比较干旱,大豆种植受到影响,引发对南美尤其是阿根廷大豆减产的预期。年巴西大豆和美国大豆顺利,全球大豆产量预期调增,但仍受到新冠疫情和极端恶劣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全球大豆价格维持在高位震荡。
国内大豆价格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未来将持续高位运行。国内生猪产能全面带动饲料需求同比继续增长,叠加进口高价大豆的冲击,国内大豆价格维持在-元/吨的高位运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上年减少万亩,下降14.8%;大豆单产每亩公斤,每亩产量比上年少2.3公斤,下降1.8%;大豆产量亿斤,比上年减少64亿斤,下降16.4%。减产背景下,预计大豆价格将持续在高位盘整。
单产不高,种植收益低+消费增长是国内大豆自给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1)耕地资源禀赋受限,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高产值农产品。大豆是土地密集型物,生产过程中要占用较多的土地和使用相对较少,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以年的kg/亩的单产估算,进口1亿吨大豆相当于7.52亿亩耕地面积的出,而我国目前约有20亿亩耕地,但满足约14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人均土地资源禀赋十分有限。若依靠大幅增加大豆播种面积来实现自给,就需要大幅调减玉米、小麦和水稻等口粮的种植面积,势必又会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在全球化社会,农业依据比较优势更多的出口单产较高的果蔬、水产品等优势产品,进口大豆等大宗农产品。
(2)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农户种植积极性受挫。近几年受制于土地、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大豆的每亩种植收益明显下降。年,农业农村部重启大豆振兴计划,大豆播种面积在年实现1.40亿亩、年实现1.48亿亩,同比增幅分别为10.9%、5.9%。但到了年,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上年减少万亩,同比下降14.8%。种植收益不及预期,农户种植积极性严重受挫。
(3)国内豆油和饲用豆粕消费快速增长。大豆消费总量在近20年增长了约四倍,但主要增长并不是大豆或传统豆制品消费的增加,而主要是居民食用的豆油和养殖业所用饲料中的豆粕。豆油消费的增加主要来自伴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食用油需求,而豆油一般选择进口的大豆作为原料,不仅是因为其价格便宜,还因为其含油量(19%)要高于国产大豆(17%)。另一方面豆粕消费增加主要受益于国内养殖业的快速扩增,促使饲料需求大规模增长(豆粕含有多种氨基酸适合于家禽和猪对营养的需求,是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进口大豆大部分用于生产饲料。
整体来看,我国大豆自给率不高主要系单产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豆制品消费量快速增长所致,且短时间内大豆进口为主、自给为辅的局面无法改变。我们认为,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疫情的巨大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意味着稳定国内供应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未来实现大豆振兴,或需要政策和科技上的双重助力,政策上我们或将看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大豆种植面积或适当调增,农户的种植补贴或有提升可能;科技上伴随转基因生物育种的推进,我们或将看到转基因大豆的加快落地,依靠种子科技攻关,提高单产水平。
1.2.小麦供给保持稳定,小麦-玉米价差缩减
小麦供给保持稳定,/年度世界产量7.75亿吨,中国产量1.34亿吨,与之前两年产量水平相当,目前小麦库存水平仍处于高位。小麦需求稳中有升,/年度世界饲用和消费量共9.39亿吨,中国饲用和消费量共1.90亿吨,较往年有所增长,预计明年小麦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全球范围内的小麦需求可能小幅上涨,世界小麦库存和中国小麦库存将进一步下降。
小麦价格近期走高,使得小麦与玉米价差有所缩减,下游饲料能量原料需求中,小麦对玉米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弱,预计明年下一种植季小麦饲用需求小幅下降,进一步支撑玉米的价格高位。(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3.政策催化转基因育种落地,玉米种业迎来强扩容预期
(1)政策助力种业振兴
种业振兴从顶层设计转向全面推进。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种业振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种源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未来将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我国近几年对种业振兴愈发重视,从年提出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到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赢种业翻身仗,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做出重大部署,我国种业的政策扶持已经从顶层设计向全面推进发展。
转基因商业化渐行渐近。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出台以来,经过多次修订,三个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自年发布后,同样经过多次更新。进入年,转基因重要文件密集修订,(1)推动转基因品种从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出口到监管监察的全面落实,不仅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注重贯彻执行。(2)简化转基因品种审定程序,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并对安全证书五年后延期做出了相应安排,加速推进转基因品种商用化。(3)严格规定转基因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淡化转基因作物特殊性,提高转基因研发门槛。
(2)杂交玉米供给收缩,玉米种子景气度上行
杂交玉米种子供给正在收缩,(1)年制种量9.93亿公斤,制种量自年以来持续下降,需种量保持稳定,使得库存量不断减少,年库存量4.77亿公斤,已接近历史低位。(2)年部分制种基地受灾,西北基地受前期低温阴雨和后期高温天气影响,产量较正常年份减少10-15%,较丰收年份减少20-25%;西南基地受收获期连续阴雨天气影响,产量较正常年份减少5-10%,较丰收年份减少10-15%。
杂交玉米种子需求保持平稳,(1)玉米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年平均收购价达到元/吨,高于年的元/吨,远高于年的元/吨,原因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收紧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严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2)若明年玉米价格保持高位,预计玉米需种量将保持稳定,在11.7亿公斤左右,则明年春季种子市场结束后,玉米种子有效库存将降至3亿公斤,未来两年的种子供需形势将从整体过剩转为总体平衡略有盈余。
高价格+低库存+旺盛需求,玉米种子有望迎来上行周期。玉米消费主要为饲用,随着下游养殖行业产能逐步释放,高需求有望支撑玉米价格维持高位。我们认为,未来1-2年玉米种植面积将缓慢增加,带动玉米种子销量增加,利好以杂交玉米为主业的登海种业、万向德农。
转基因玉米覆盖率提高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假设国内杂交玉米需种量保持11亿公斤,参考国内杂交玉米种子价格(30元/公斤),若按1.3倍价格来估计成本更高的转基因玉米种子价格(39元/公斤),按30%来估计净利率,假设第T年为转基因品种大规模推广的元年,且覆盖率逐年提升,至第T+6年可提升至80%,对应的市场规模为.2亿元,净利润规模为.0亿元。目前,转基因玉米种子已有DBN、DBN、DBN和瑞丰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我们认为这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的大北农、隆平高科具有投资价值。
2.生猪养殖:产能趋势性去化,板块已现投资希望
2.1.历史猪周期
从年至今,我国共完整经历了三轮猪周期,每一轮周期的起点都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叠加环保政策或动物疫病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造成猪价更大幅度的波动。
第一轮:年7月-年5月。年夏季爆发“蓝耳病”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市场供给不足,年7月到年3月猪价上涨,于年3月出现周期高点,生猪价格突破17.45元/公斤。此后疫情得到控制,产能恢复,生猪存栏量持续回升,猪价进入下行周期。年春节后猪价持续下跌,年6月政府启动冻肉收储工作兜底猪价,释放底部信号。
第二轮:年5月-年4月。年2月爆发“口蹄疫”疫情加速猪价触底,年6月跌至9.70元/公斤,此后开始新一轮反弹,于年9月出现周期高点,猪价拉升至19.92元/公斤,涨幅达到.4%。此后市场再次步入淘汰母猪的产能去化阶段,猪价进入下行通道。
第三轮:年4月-年5月。受-14年猪价低迷影响,生猪养殖行业全面亏损,养殖户淘汰母猪意愿提高,能繁母猪淘汰速度加快,年4月猪价触底反弹。年起环保政策趋严,各地区禁养、限养和清拆力度加大,养猪门槛提高,中小养殖场加速退出行业,猪价持续反弹至年6月见顶,突破21.2元/公斤。此后年全年猪价处于下行阶段,一直年5月,猪价跌至10元/公斤。
新一轮超级猪周期波动幅度创历史新高。年正处上轮周期底部,环保政策收紧叠加非洲猪瘟大范围爆发,国内能繁母猪存栏加速去化,猪价一路涨至年10月份的40元/kg,年继续维持在30-35元/kg的范围内震荡。之后伴随非瘟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叠加各地支持复产的政策推出,生猪产能迅速恢复,年1月起猪价从36元/kg的高位一路下跌至9月底的10元/kg,仅耗时8个月时间。新一轮猪价的大涨大跌不论是时间跨度还是猪价波动幅度都创下记录。
2.2.猪价研究框架
供需失衡造成猪价周期性波动,核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