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中国食用油的趣味历史
自古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油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国人的食用油历史
可称之为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级大片
从最早的动物油到东汉的植物油
直到清代
花生油作为食用油
才出现在国人饮食及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厨房
也因为一点点油脂正变得越来越美好
周代:油不叫油
周代,先人对食用油开始有了研究:
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去选油:
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
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
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
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
不同油搭配材料也不同
油,从前可不叫油。初有文字时,并无“油”字,早时称油为“膏”或“脂”
周代脂膏使用:
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
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
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先秦:少油时代
动物油脂提取方式简单
不需压榨,不要精炼
提取难度相对较小
价格相对便宜,但不耐高温
遇高温容易糊,气味难闻
所以,先秦时代
古人做菜一般用蒸煮和烧烤为主
汉朝:有了植物油
在动物油备受宠爱的多年之后
榨油技术诞生了
就有了素油
但不能吃,而是涂在丝织物上
植物油,一开始多用于
点灯照明或作为战争中的燃烧物使用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胡麻(芝麻),芝麻的引进人们开始吃到了珍贵的植物油。
芝麻,于是就凭着
清香、味美,出油率高
的硬核实力
渐渐在南北方站稳脚跟
宋代:万物皆可油煎
到了宋代,植物油食用更加普遍,种类也有所增加。
传说,南宋民间痛恨奸相秦桧,将面饼做成他和夫人王氏的样子,背靠背粘著,放在滚油里煎炸,将其取名为“油炸桧”,这就是“油条”的雏形。虽是传说真假不得而知,但对高热量油炸食品的热爱,古今皆同。
明朝:系统造油法形成
明代,系统的造油方法也开始见诸记载,对各种植物油的性质、不同的功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发明了蒸炒—压榨法、水代法。
明清时期,各类油料争相登场
中国的油料格局,再次发生变化。以大豆、花生、葵花为主的坚果类作物,崭露头角。
中国传统作物:大豆,首次登场!
但,迫于当时压榨技术尚不成熟,压榨出来的大豆油,呈现出“打豆油”的状态。
甚至到了明朝中期,以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压榨技术,压榨出来的大豆油仍然是呈现出“打豆油”的状态,大豆的出现,并没有什么好的作为。
在大豆受限于压榨技术的同时
花生出场了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花生传入之初,为视作果类、竽类,含油脂特点,后来才逐渐被认识。
直到清朝末年,引进电力带动的榨油机器后,大豆、花生的出油率直线上升,芝麻这才被拉下了油料之王的宝座。
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为大豆、花生所占领,南方油菜靠着与水稻的互补才得以幸免最终形成了今天:
北方大豆、花生、芝麻
南方油菜的种植格局、生产格局
如今,食用油成熟
人们吃油的习惯
直到改革开放后
才慢慢从动物油转变到植物油
食用油到如今已经发展至成熟的产业链了,油的种类也进一步丰富,人们也越来越追求各种健康好油了。
油炸食品,外脆里酥,香气扑鼻,圈粉无数。不过,在油的使用上,应该遵循少吃油、吃好油、吃多种油的原则,毕竟均衡营养、保持健康才是美食的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