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馒头能吃吗会产生黄曲霉素吗医生告诉你

刘奶奶,今年68岁,家住东北,跟老伴一起把儿子拉扯长大。如今儿子也已成家立业,不仅迎娶南方姑娘,还喜得麟儿。

刘奶奶儿子深知父母不易,便购置一套大房子,把老两口接过来同住,一时间三世同堂,和谐圆满。

民间俗语有言,“家家有本难念经”,婆媳矛盾首当其冲,刘奶奶家也不例外。相处时间越久,东北婆婆与南方儿媳,生活习惯差异日渐凸显,矛盾也因此愈演愈烈。

刘奶奶作为地道东北人,豪迈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烹饪上也是如此。她习惯每周蒸两锅大馒头,然后储存进冰箱冷冻室中,随吃随取。

婆婆这一举动让儿媳朱女士万分不解,之前也曾听说过,南北方买菜差异,但她万万没想到,做饭也存在区别。朱女士认为,每天烹饪三餐即可,不用过多储存食物,更何况冷冻太久,细菌滋生,不利于身体健康。

朱女士也算半个养生专家,经常上网翻阅健康科普知识,前段时间她浏览互联网,瞥见一篇文章,其中写到,”馒头冷冻时间不宜超过三天,否则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容易致癌“。

这让她万分恐慌,连忙劝婆婆别再蒸太多馒头冷冻,但刘奶奶却满不在乎,说到,“冷冻馒头我吃几十年,仍然活得很好,网上都是骗子!“婆媳之间气氛剑拔弩张,似乎一场大战正在酝酿......

那么,站在科学角度上,冷冻馒头到底能吃吗?是否存在黄曲霉毒素?不妨听听医生怎么说。

黄曲霉毒素到底是什么?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菌是其“发源地”。目前,世卫组织已将其列入一级致癌物范畴。相关数据研究表明,该物质肝毒性极强,仅服用1mg,就会导致肝脏损伤,20mg则会致命。

我国早期肝癌流行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逐年递增,或与该地水源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存在联系。

一般来说,黄曲霉毒素摄入早期,会呈现出消化系统疾病,多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随着时间推移,毒素摄入量越来越高,逐渐侵蚀肝脏,脏器细胞坏死、大面积出血、黄疸、腹腔积液等接踵而至,甚至会直接夺去生命。

日常生活中,常见黄曲霉毒素感染食物,主要以发霉食物为主,大家需要引起警惕。针对变质食物,早早扔掉才是最佳选择。

冷冻馒头中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到底还能吃吗?

北方家庭,面食身影随处可见,特别是馒头,价格低廉,饱腹感强,备受众人青睐。或许与购物习惯有关,北方群体馒头不论个,论斤,经常一买就是两三斤,吃不完便储存进冰箱中。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馒头吃剩储存进冰箱中,冷冻三天以上,冷藏三天以内,都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

为什么馒头冷冻三天以上,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原因要从其生成条件开始分析:

温度:12度-42度,是黄曲霉毒素滋生最适宜温度环境;

湿度:黄曲霉菌分泌毒素,湿度下限为78%,黄金水分值为98%;

由此可以推断,冰箱冷冻环境,不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不够格”;冷藏环境,虽然温度不达标,但水分含量不稳定,储存过久也会导致馒头发霉变质,3天是上限。

吃冷冻馒头时,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1、充分加热后食用

相关数据研究显示,蒸制馒头后,将其密封保存,放进冰箱冷冻室,5~20天内几乎不存在发霉变质可能。但想要食用此类馒头,必须充分加热。

2、观察馒头外表形态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冷冻馒头也不能完全保证饮食安全,也有一定几率发霉变质。此时就需要大家认真观察其外表形态,如果出现霉斑,切勿食用。

部分老年群体,出于节俭心理,会将发霉部位去除后食用,这并非明智之举。黄曲霉毒素具有渗透性,未长霉斑部位,也存在一定程度黄曲霉菌,只是肉眼不可见。

生活中,哪些地方是黄曲霉毒素聚集地?

发霉、腐烂水果;

储存时间过久类谷物,如花生米、小麦、玉米等;

过期食用油;

坚果食品,食用时发苦;

木质砧板、筷子等日用品,储存不当也会滋生黄曲霉毒素。

结语:如今,冰箱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家储存食材重要“集装箱”。特别提醒,冰箱并非万能,食物长期储存过程中,也会引起质变,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定期清理冰箱,尽量食用新鲜食材,是重中之重。

#健康科普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09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